赣州市
小程序&&公众号

十年赣州事 十年赣州人

     
 

   在全省率先建设廉租住房。赣州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精神,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在加大商品住房供应,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廉租住房建设,通过实物配租、租赁补贴和租金减免三种形式,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为主,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经济租赁房、新市民公寓和廉租店铺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尤其是廉租住房规划、建设、分配、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被誉为“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周刊》、《中国建设报》等媒体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成为我市的一个亮点品牌。

   积极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赣州市于本世纪初,相继组织实施了建国路、新赣南路、八境路、中山路、濂溪路等地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解决了2000余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为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2005年,由赣州市房管局先后组织专业力量,对相对集中的11个地块近40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进行调查测算,为政府实施改造提供决策依据。2006年4月,启动了东郊路西侧地块棚户区改造工程,共拆除危旧房6.07万平方米,近700户贫困居民直接受益。2009年4月,又启动了赣江路西侧等三地块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程,拆除危旧房12.58万平方米,届时又有1200户低收入家庭受益。同时,市政府出台了《三年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对中心城区约154万平方米棚户区(危旧房)进行整体规划改造。

   稳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进一步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赣州自2006年起,启动了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至2008年底,先后在中心城区投资建设2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并通过摇号销售,解决了3112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目前,经济适用房建设还在逐步进展中。

   率先在全省建设新市民公寓和廉租市场。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确定建设标准,限定销售价格,每年在进城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1000套新市民公寓,面向在市中心城区务工和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出售,并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县(市)。首期11.67万平方米1558套新市民公寓已经于2009年底前竣工交付。此外,为解决低收入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赣州市又于2008年5月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廉租店铺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其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首期建春门廉租市场已与2009年6月竣工交付,257个摊位即将摇号分配。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十年来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管理规范,支柱产业作用明显。十年来,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几十家到目前的好几百家;物业服务企业由几家发展到百余家家;房地产评估机构由原来屈指可数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余家,先后有几百人取得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房地产经纪机构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家,有几百人取得了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达几百人。

   随着时间公园、中航城、万盛Mall、黄金时代、水岸新天、天际华庭等高品味商品楼盘的相继开发建设,成为赣州住宅的新起点、新地标。尤其是章江新区大规模高档写字楼和商品住宅的拔地而起,使新区的现代都市气息浓厚。

 
     
     
 

   十年来,赣州市通过鼓励市场竞争、扶持规范并举,推行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证书管理制度,实行资质动态管理和服务等级管理,建立诚实守信和质价相符的物管服务机制,并将企业资质等级与管理资格、收费标准等直接挂钩等措施,规范物管企业经营行为,加快了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赣州市现已注册的物业服务企业,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本地注册物业服务企业116家,其中有全省唯一的1家一级资质企业,9家二级资质企业,还有外地进入本市经营企业4家,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了91.2%,新建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物业管理的领域已从单一的住宅小区管理,扩大至商业店铺、专业市场、医院、学校、机关办公楼(院)和工矿企业,并出现了一批物业管理精品小区。同时,加强业主自治管理,全市已成立并经备案的业主委员会达132个。2009年6月,赣州市首部《赣州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开始建立住宅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将住宅小区物业的管理、维修、服务等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2001年,国务院发布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305号令)后,赣州市先后出台了《赣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赣州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估价管理办法(试行)》、《2004-2007年度赣州市老城区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基准价格》、《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的意见》、《赣州市拆迁补助费用标准》、《关于在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中建立与完善拆迁公示等“七项制度”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通过实行政企分开,理顺拆迁管理体制,严格拆迁程序和资金监管,严把拆迁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关等措施,使城市房屋拆迁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在严格拆迁行政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新理念、新路子。首创了拆迁管理七项制度,推广了拆迁理事会、模拟拆迁经验做法。尤其是在拆迁项目审批过程中,无论是开发项目还是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均严格按照拆迁行政许可“五要件”严把审批关,并从2004年开始对所有拆迁项目的补偿安置资金进行联合监管。着力解决拆迁补偿安置历史遗留问题。

 
     
     
 

   2007年赣州市按照“整体设计、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筹建、开发符合赣州市实际和科学、高效、实用要求的赣州“数字房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一期工程投资约350万元,包括房屋测绘、商品房网上备案、产权登记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发布等子系统,并于2009年初通过建设部的验收正式开通使用,成为全国新增的50个房地产信息系统的城市之一。通过网上商品房网上备案销售、信息公示等,增强市场透明度,标志着我市房地产市场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赣州十年事赣州十年人
     
 

   一是在全省首创采用电子化管理系统,完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机制,严把了企业的市场准入关。

   二是创造性地建立完善了《赣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主要从业人员信用记录管理制度》、《赣州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经营行为记录管理制度》和《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诚信执业规范》、《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及共有建筑面积分摊规则》等制度,完善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推行销售合同网上编号备案制度,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三是加大执法稽查力度。从2004年起,组建市房地产执法稽查队伍,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执法稽查。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房地产开发和中介队伍得到了整顿和规范,基本消除了开发企业挂靠、携款逃跑、倒买倒卖开发项目、“空手套白狼”等违规行为,解决了1703户办证历史遗留问题,共查处违章开发案件228起,面积50多万平方米,罚没款超过1000万元,补缴税款8000余万元,不仅堵塞了税费流失的漏洞,还大大减少了因开发企业或中介机构违规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导致的群体上访事件,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四是推行了直管公房非住宅租赁制度改革。于2003年,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竟租,改革公有非住宅租赁市场,每年增收租金800万元以上,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廖祥云

   1、从事新闻记者这个行业,这份职业给您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新闻记者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更多时候需要加班熬夜,要出差,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少,一直坚持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在做记者之前,我从事过很多行业,包括业务员、水电修理工等工作。做了记者以后,发现在生活上变化最大的应该是交际的圈子,接触认识的人多了,视野也就更加开阔。当然,这也迫使自己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从金融到法律,从社交到网络,因为作为记者,你要做好面对各种事件的采访。

   做一名记者很辛苦,现在很多媒体人都自嘲自己是“新闻民工”,干的多,收入少,加班、熬夜、出差这些都是常态,甚至有时在收入方面还会入不敷出。所以,现在一直坚持下来的媒体人,相信有很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坚守着当初的新闻理想,因为喜欢,因为一份责任而留了下来。

   2、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多的时候是向大家传递正能量,近些年来赣州的公益组织也在慢慢成熟,您也加入了志愿者这个群体,对于这些您有什么想法和见解呢?

   在一些公益活动的场合,我经常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一名义工,是一名记者。”我将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放在前面介绍,是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媒体人参与公益事件时,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参与公益。媒体最大的作用是一个“桥梁”的作用,我常说,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少爱心,而是缺少一个合适的平台。而恰恰媒体人和媒体依靠本身的公信力,就是这个平台很好连接爱心力量的“桥梁”。

   所以,在2011年,全国推行“免费午餐”项目的时候,我和赣州的方凯裕、汤丽君等媒体人以及爱心人士共同发起了面向赣南贫困的山区“爱心午餐”计划。同年,我们和腾讯网共同发起组织了“衣加衣”温暖行动,以及之后的“春桃计划”赣南行、“亲手织围脖”、“新年新衣”等活动。这些公益活动的开展都是依托媒体或媒体人的公信力进行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利用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这些公益活动也很容易被人知晓,得以传播。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传播了“正能量”,激发了全民的爱心,进而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赣州近十年的发展,从普通人的角色来看您觉得赣州的变化有哪些?作为土生土长的赣州人,对赣州的十年巨变,展现的新面貌,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未来的赣州,您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我出生在赣州,是一名地道的赣州人,十年以来,我不断地用笔和相机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对于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给自己的感觉像是父母看着孩子成长后的欣喜。记得有一次,一名在外打工的朋友回到阔别5年的赣州城,他走到章江新区后,居然迷路了。他跟我说,这个城市变化太快了,变得更美了,现在很多发达城市都比不上赣州的发展速度。

   这些年来,我身边不断有外地的朋友在赣州安家置业。在他们眼中,在赣州的这几年,他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享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有什么可以比的上这些感受呢,所以,他们把家重新安在了赣州。

   对于未来的赣州,我相信还会得到更新更快的发展,“幸福赣州,美丽老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勤劳质朴的赣州人正在用双手打造这样一个宜居城市,正在用宽广的胸怀容纳更多的人来这里定居。

   4、04年开始在赣州晚报工作,至今快10年,现在的工作心态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我是在2004年开始在赣州从事媒体工作的,之后,在2006年,进入《赣州晚报》。快10年的媒体工作经历,现在的工作心态和当初刚开始从事工作时截然不同。10年间,我成了一名丈夫,成为了一名孩子的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工作,除了保留了当初的热情和爱好外,还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因为这份责任,在工作中,你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热情和爱好了,你还要学会思考,还需要更加认真去对待这份工作。

   1、十年前您在哪?

   十年前,我在赣南师范学院读大二。

   2、当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天天看书,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3、什么时候来到赣州,迄今多久?

   2002年考上赣南师范学院后,至今已在赣州呆了十一年了。赣州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我选择赣州重要因素。

   4、十一年之间,生活和工作上都有什么变化?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赣州工作,赣州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工资水平也随着参加工作年限的增长也在逐步增长,目前生活与工作都比较稳定。

   5、十年来,结合您的经历,觉得房产行业有哪些变化?

   2002年以来,赣州房地产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期,房地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各个角落冒出来,房地产企业也逐渐多起来。品牌地产商、品牌楼盘也逐渐成了赣州房地产业界的主力军。当然房价也在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上涨逐渐加速,近两年来,在经历了前几年虚高房价的阶段后,现在的房价已经步入相对稳定期。

   6、走过这些年,各方面都有些什么感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章江新区,无疑是整个赣南地区发展标志的最重要板块。挖土机、运土车日夜轰鸣,塔吊林立,建设迅猛发展。随着沿江、沿湖等地块高标准开发,及多条跨江建设的大桥的完工,最近五年内,章江新区将向世人展现出其宜商、宜居、宜学、宜游的多面性。

   河套老城区,在郁孤台和八境台周边地块改造完成后,及政府下一步将对凤凰台、姚衙前等老街巷的整治和改造,老城区丰厚的历史底蕴将得到进一步的呈现。

何青
郭昌巍

   1、当初选择摄影这个职业的想法是什么呢?工作中,你得到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答:不是我选的,我是被选的。工作需求,所以就上手了。加上跟着位上司一起,就开始了拍照相关工作。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做事情要钻进去,学东西要一遍又一遍,然后用到你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实践才能迅速掌握。

   2、生活中,有许多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而你们常常用镜头记录非常震撼的美景,这需要什么技巧呢?

   答:说到技巧,其实我也没有掌握很多。说实在的,我的基础很薄弱,也是半路出家。还是上面那句话,一遍又一遍,多拍、瞎拍,然后比较人家的拍摄效果。我经常也会遇到不知道怎么的拍的景,不过我有个习惯,那就是借鉴,借鉴中再加入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东西。当然结果肯定也是有对有错,错了也要拍。等哪天你掌握的东西多了,就知道哪些是错误的。这也就是我们讲的:“不要轻易删你拍的照片”。这个算技巧不?

   3、相机在你心目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

   答:算是“老婆”吧,哈哈。摄影师们都这样讲。所以当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它就是全部。如果你非要提问说“假如老婆和相机同时落水,你先救谁”的问题的话,那就是两手都要抓,都是“老婆”,一个都不能少!

   4、摄影师常常会去不同的城市采景,在你的镜头里,赣州是什么样的呢?

   答:赣州是一座变化的城市,而且变化的很快,翻出几年前的照片与现在相比较,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变化。同时她也变化得很美,当然也有东西在消失,什么情感我具体也表达不出来,所以只能用镜头记录。

   5、回眸赣州发展十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喜。作为一个地道的赣州人,从摄影师的角度来看,你有什么亲身经历愿与我们分享呢?

   答:十年间太远,我谈不上来。真正有感受的也就是这几年,我甚至感觉到赣州在奔跑。我呢,经常上楼顶(被逼的,因为要拍大景),也喜欢上了登高望远的感觉,从高处,可以从广阔的视野去感觉,能让你思绪荡漾开来。我体会最深的是:我喜欢老赣州,它有味,但味道在远去。

   十年前,我家盖了新楼搬进了新家,我也从一位懵懂的小女生长大成为一名懂事的女孩。十年弹指一挥,周边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赣州越来越有现代感;道路两旁树越种越多,文清路的改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让赣州这座“千年宋城”变得古韵浓郁。    

   在我还未读大学时,从没有离开过赣州一步,那时候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考上大学后,在离家三百多公里的城市求学,没有亲人的陪伴,在那座城市显得那么孤单,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大学期间,每当同学问我来自哪里,我都会特别自豪地回答“赣州”。    

   赣州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故乡,更是漂泊在外游子的思念。而如今,我回到了赣州,与赣州一起成长。    

   每当寒暑假回到赣州,总是约上好友,走在赣州的街道,感受着赣州的新变化。再次走在章江河畔的涌金门、宋城墙、古浮桥,熟悉的感觉涌上心头。    

   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还是回到最初的地方让我最为亲切,这里有熟悉的风景,有熟悉的乡音,这里有我的归属感。    

   看着日益发展的赣州,祝愿赣州越来越美!    

   我是一名楼市编辑,我愿在以后写更及时的楼盘新闻、更多的楼市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肖雪艳
 

Copyright © 2006-2013 797s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97sun.com 晒房网 赣ICP备11008574号-4

专题制作:刘显杨 策划:晒房网